在福建省南平市建甌東游鎮建溪黨城段水域,10余只中華秋沙鴨來此棲息、覓食。2024年11月中旬以來,這些珍稀的鳥類“活化石”吸引了眾多市民和攝影愛好者前來觀賞、拍攝。
“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中華秋沙鴨對棲息地的水質要求十分嚴苛。2024年,南平市首次實現全域水質提升至Ⅱ類以上,中華秋沙鴨連續5年來建甌越冬。相信今后來南平越冬的候鳥將越來越多。”南平市生態環境局黨組成員、三級調研員熊賢泰介紹。
南平市境內河流綿延縱橫,有大小河流700余條,全市流域面積5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174條,人均水資源量是全國人均水資源量的6倍、全省的3.5倍。長期以來,南平各地深入打好碧水保衛戰,2023年,南平市又鮮明提出“全域主要流域水質實現Ⅱ類水以上”等“四個全域”目標,一體推進護綠、擴綠、興綠,讓綠色“家底”更豐厚。2024年,南平市51個主要流域國控、省控斷面以及82個小流域斷面、16個集中式生活飲用水水源地均實現Ⅰ—Ⅱ類優質水質比例達100%。
“南平市統籌保護和發展,以深化拓展‘三爭’行動為抓手,著力在奮勇爭先中發揮優勢,在再上臺階中多作貢獻,推動水生態環境質量不斷改善,成為福建省第一個實現‘全域好水’的設區市,為水生態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樹立了典范。”南平市生態環境局黨組書記、局長蘇遠波說。
碧水長流,重在長管長治。南平市人大常委會堅持推進生態立法,制定《南平市飲用水水源保護辦法》《南平市河岸生態地保護規定》,在監督領域,創新推行生態監督貫通模式,用法治力量守護綠水青山。全市各地各部門全面開展“生態體檢”,深化河湖長制和林長制,創新建立“巡河交水制”和“巡山護林交樹制”,上下聯動抓好治水、治林、治氣、治土,全市主要流域水質狀況持續保持全省第一,環武夷山國家公園保護發展帶內11條河(庫)全部獲評五星級幸福河湖,崇陽溪入選生態環境部第三批美麗河湖優秀案例名單。
南平市實施農業減肥、減藥、禁止濫用抗生素的“兩減一禁”行動,大力推行綠色生產模式,強化農業面源污染防治;扎實推進工業源“污水零直排區”建設和明管化改造,深化城鄉污水治理,污水集中收集率由48.5%提升至68.31%,1128個行政村完成農村生活污水治理任務。
掃一掃在手機上查看當前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