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福建省漳州市云霄縣漳江入海漳江口紅樹林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以下簡稱漳江口自然保護區),在互花米草除治跡地(互花米草侵占的區域經過治理后留下的區域)上,開展紅樹林種植工程,推動生態修復。
漳江口自然保護區是我國北回歸線北側種類最多、生長最好的紅樹林天然群落,也是福建省最重要的濕地生態系統類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及首個國際重要濕地。漳江口自然保護區遵循“宜林則林、宜草則草、宜灘則灘”的科學修復原則,以秋茄、木欖、桐花樹、白骨壤、老鼠簕為主,在800余畝互花米草除治跡地上實施紅樹林種植工程,通過構建多物種協同的生態體系,為海岸線筑起一道兼具防風固沙、生物庇護與碳匯功能的“綠色長城”。
據介紹,截至2025年7月,保護區已累計種植紅樹幼苗50余萬株,成活率達89%。生態修復工程也保護了紅樹林的生物多樣性。監測顯示,修復區底棲動物種類從12種增至34種,招潮蟹、彈涂魚等標志性物種密度提升5倍;鳥類種群新增黑臉琵鷺、勺嘴鷸等5種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每年越冬水鳥數量突破兩萬只。
福建漳江口紅樹林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還積極推動青少年環境教育。廈門大學“少年藍色先鋒”計劃近日在此啟動,21名高中生學員通過VR技術模擬紅樹林修復場景。保護區還與當地學校共建“紅樹林科普課堂”,開發“紅樹精靈”AR互動課程等,向青少年科普生態知識。
掃一掃在手機上查看當前頁面